上一页|1|
/1页

主题:京津冀正操作北汽整体迁往河北

发表于2014-12-10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除已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打造“两核三轴一带”(指京津两核,京津塘主轴、京保石拓展轴和京唐秦拓展轴,沿海经济带)等内容外,规划还将京津冀大首都圈分为四个功能区:西、北部为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区,中部为优化调整区,南部为制造业与耕作业区,东部为滨海临港产业发展区。此外,京津冀目前正在操作北汽制造厂有限公司整体迁往河北等5个大动作,可见在规划尚未正式出台前,京津冀一体化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

   可以看出,京津冀空间上的四大功能分区,是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角度,按照现有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的空间分布特点来进行划分的,北部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生态涵养、生态保育的区域;中部是都市核心区,作为一个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的区域,今后要进行结构调整,通过产业转移来优化发展;而南部地区相对复杂,有部分功能混杂在一起,既有农业耕作区,也有一部分工业区;东部环渤海临港区囊括了河北和天津的行政区划,未来在推动四大功能区的落实时如何实现跨省、跨行政区域之间的协调,这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目标,到2030年要把京津冀打造成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新型现代化首都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如何缩小河北与京津之间的经济落差或将成为规划落地的一个难点。

目前河北省人均GDP为38716元,不足北京、天津的一半;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北京、天津的1/5左右;北京每平方公里每年产出是1.73万元,天津为1.2万元,而河北仅为1500元。此外,河北与北京、天津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也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当前京津冀之间经济差距比较大,北京、天津的产业转移又多为中低端制造业,未来京津冀大都市圈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其产业层次也要形成梯度分布,北京、天津的高端高附加值产业会比较多,而河北的产业层次也肯定要提高。河北的产业层次提高不能依托于北京和天津的产业转移,而要把外在的承接和自己内生动力的培育结合起来,河北有地域上的优势,不能仅仅被迫等待承接,而要做出主动的姿态,用政策来吸引高科技成果。

河北地域辽阔,是京津最紧密的腹地,配合两大都市,发展高端的都市型工业、都市型农业、都市型服务业,再加上河北自己的都市需求,一亿多人的规模已经足以支撑河北。虽然整体定位是服务京津,但河北同时还可以与周边的山西能源基地、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加强合作,除了上述都市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外,还有现代物流、商贸和一些相应的现代化战略新兴产业,河北可以选择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此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生态环境的共建与保护是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未来三地的环境治理也亟须统筹。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北京的策略与河北略有不同,除了将部分污染企业关停外,外迁也是一个重要选择。而作为承接地的河北省,在承接部分重化工企业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保障生态环境是重中之重。

京津冀环境的联防联治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大气污染治理肯定需要京津冀协同。像钢铁这样的重化工产业,不能一概认定为污染企业,现代工业跟过去一些传统的工业相比,在技术装备、制造工艺、环保设施上都有所升级。以首钢搬迁至河北曹妃甸为例,搬迁后首钢也转变了思路,从过去的打造一般钢材转变为打造精品钢材,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装备,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上一页|1|
/1页